毛主席在选人用人方面有个特别之处,他曾经破格提拔了陈永贵。
陈永贵虽然文化水平不高,但说话特别有逻辑,这一点让毛主席一开始就对他印象深刻。
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推荐下,陈永贵从一名基层的农民干部,逐步晋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,之后又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。
1974年春天,陈永贵从山西出发,前往北京,开始在毛主席身边任职。
在这段时间里,陈永贵和“四人帮”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。有一次开政治局会议,陈永贵说了一句话,直接让张春桥尴尬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
当时到底出了什么事?他们俩之间又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呢?
【张春桥对陈永贵早有成见】
在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中,经常能看到一个头戴白毛巾、身穿传统布衫的人,他就是陈永贵。
在中央任职时,陈永贵依然保持着农民干部的本色。
就像陈永贵后来在给毛主席的信里坦白的那样,他文化底子薄,理论知识也不够扎实,到了中央工作后,常常感到力不从心。
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“四人帮”自始至终都没把陈永贵放在眼里。
在中央政治局开会时,张春桥那帮人见到陈永贵,连个招呼都不打,更别提跟他握手了。
陈永贵对这些公开或隐晦的排斥心里门儿清,因此他总是用同样的方式回敬对方。面对张春桥这些人,他连招呼都懒得打。只有对江青,考虑到她的特殊地位,他才会看在毛主席的情面上点个头、问个好,但从来不多说一句废话。
陈永贵后来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,有一次江青在骂他的时候,毫不客气地说他不过是个没文化的老农民,政治水平也差得很。
虽然“四人帮”内心瞧不上陈永贵,但他们还是打起了他的主意,想借大寨的声望,给自己找个“招牌”。
陈永贵对此并不认同,他主张大寨既要抓生产,也要搞运动,但强调必须自主进行,不能影响生产进度。
大寨连续多年获得好收成,“四人帮”硬说是他们开展运动的成果,陈永贵毫不客气地反驳:“就算没有你们,大寨的产量也一年比一年高。”
由于这些原因,"四人帮"一直没能把大寨变成他们的据点。作为"四人帮"重要成员的张春桥,因为这件事,对陈永贵一直心存不满。
【陈永贵两次起立为周恩来鼓掌】
之后,陈永贵在两次重要会议上,无视周围人的反应,独自起身为周恩来鼓掌,这一举动让张春桥对陈永贵更加不满。
陈永贵在中央任职时,恰逢周恩来总理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。
“四人帮”那伙人蹦跶得特别欢,好几次在政治局开会时找总理的麻烦。
周恩来当时身体状况已经很差,但为了不让"四人帮"趁机阻挠邓小平的工作,他坚持带病办公。直到1974年5月底,实在撑不住了,他才住进医院开始治疗。
1974年9月30日晚上,周恩来总理尽管身体不适,仍坚持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25周年的招待会。
周总理这次出席会议时,虽然身患重病,但依然神采奕奕,眼神炯炯有神,上台讲话时中气十足,声音响亮。
看到这一幕,"四人帮"几个人的表情明显阴沉下来。与之相反,老同志们看到总理的表现都特别欣慰。陈永贵当时也在场,他笑得嘴都合不拢了。
周恩来发言时,陈永贵频频鼓掌表示赞同。等到周恩来讲完,陈永贵更是激动不已,完全不在意周围人的眼光,直接站起来,高举双手,使劲地拍起巴掌来。
张春桥站在旁边,看到陈永贵这副模样,忍不住冷冷地“哼”了一下。这声音被陈永贵听到了,他随意瞥了张春桥一眼,没当回事,依旧用力鼓掌,直到周恩来离开主席台才停下来。
1975年1月13日,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召开,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向代表们汇报了政府的工作情况。
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重要。要知道,从1974年夏天起,周总理就住进了医院,这一住就是大半年。他在这段时间里动了两次大手术,虽然癌症的情况暂时稳住了,但手术后的他身体还是很差。
在医院的日子里,周恩来的心情始终无法放松。他一边与“四人帮”周旋对抗,一边为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做准备工作。
周恩来心里明白,四届人大即将召开,“四人帮”把这次会议当成他们掌控权力、安排亲信的绝佳机会。多年的从政经验让他深知,政治局势变化莫测,哪怕出现一点失误,都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。
在第四届人大召开前夕,周恩来总理尽管身体欠佳,仍坚持带病前往长沙,与毛主席会面,就即将召开的人大会议中的人员配置事宜进行深入讨论。
周恩来总理这次到长沙,确定了第四届全国人大的核心领导班子,直接影响了后续中国的政治走向和民族未来的历史进程。
周总理在长沙辞别毛主席的那一天,他的眼神格外明亮,那种生病后许久不见的神采又重新回到了他的眼中。
12月28日,周恩来圆满完成任务,乘机返回北京。
1975年刚开春那会儿,周恩来总理在医院里度过了一段难得的舒心日子。那时候他心情开朗,病情也相对平稳,可以说是住院期间最让人安心的一段时间了。
周恩来总理和毛主席在长沙会面后,携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,"四人帮"的诡计最终被彻底挫败。
在四届人大开幕式上,周总理亲自向全体代表作了重要报告。他坚定地表示:"我们要在本世纪内,全面完成农业、工业、国防和科技四个方面的现代化任务,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先进之列。"这句话掷地有声,展现了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。
这句话不再只是空谈,而是纠正错误的首个行动。这一举措,将为彻底改变现状打下坚实基础。
陈永贵在主席台上听到报告内容,虽然未必意识到这是历史的关键时刻,但他对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深厚感情依然强烈。看到总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,并在报告中传达出鼓舞人心的信息,他内心激动不已。
在庆祝国庆25周年的宴会上,他再次站起身,毫不掩饰地用动作展现内心的澎湃。他高举双手,使劲地拍起掌来。
张春桥站在一旁,脸色阴郁,透过眼镜射出冰冷的目光,恶狠狠地瞪了陈永贵一眼,随即扭过头去,鼻子里冷冷地“哼”了一声。
陈永贵察觉到张春桥的态度不太友好,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,也没有回避,而是继续专注地为总理鼓掌表示支持。
当时,张春桥和陈永贵都是副总理,但张春桥的位置在陈永贵前面。不仅如此,张春桥还是政治局常委,从权力和地位来看,张春桥显然比陈永贵更有分量。
张春桥两次站起来鼓掌,陈永贵都看在眼里,但他并没把这当回事,也懒得去搭理张春桥他们。
【陈永贵怒顶张春桥】
张春桥两次起立为周总理鼓掌后,越发觉得陈永贵和自己不是一条心。他对陈永贵的不满和偏见与日俱增,态度也变得更加疏远。
后来,每逢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议,不论讨论什么议题,张春桥总会借机含沙射影,话里有话地挖苦陈永贵一番。
张春桥特别擅长写文章,挖苦别人更是拿手好戏,他说话总是拐弯抹角,带着一股子阴阳怪气的味道,而且从来不会让人抓住把柄。
陈永贵平时遇到小麻烦,通常选择退让,尽量不惹事。但如果碰上大事,尤其是关于人员调配的决策,他就绝不含糊,一定会据理力争。
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,讨论到思想领域一位重要岗位的人选时,张春桥又开始盘算,直接提议让某个人来担任这个职位。
当政治局委员们被要求对张春桥推荐的人选发表看法时,所有人都保持沉默,没人知道他们心里究竟怎么想。
陈永贵看到这情况,站出来说:“你说的这个人我有些了解,他在下面总爱耍些小聪明,我不同意。”
陈永贵明确表示不同意后,又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。他的解释条理清晰,论据充分,听起来很有道理,让在场的人都觉得他说的很在理。
原本沉默不语的政治局委员们,或许是因为感到为难或其他原因,现在逐渐转向支持陈永贵的观点。
张春桥眼看本该由自己人占据的位置被别人抢走,心里气得不行,可当着大家的面又不好发作,只好憋着一肚子火。他想起陈永贵之前两次站起来给总理鼓掌的事,便话里有话地讽刺起来。
有人总爱指责别人耍心眼,可他自己使的手段比谁都明显,讲话也毫不遮掩,办事也毫不避讳,就连鼓掌都生怕别人看不见。
这话说得挺含蓄,没点名道姓,但谁都听得出来他指的是谁。所谓的“有些人”,显然就是陈永贵,因为只有他刚刚才反驳了张春桥推荐的那个人,说人家“在下面搞小动作”。后面的话,其实就是在暗指陈永贵之前两次站起来为总理鼓掌,动作夸张,喜欢显摆。
陈永贵一听,立马就明白了,在大是大非面前,他从来都不含糊,也不退缩。他直接质问张春桥:“你把话说明白,你到底在指谁?”
张春桥听到后,头也不抬,依旧对着陈永贵冷嘲热讽。
陈永贵这次也按捺不住了,直接对着张春桥喊道:“这是党中央的政治局会议,你凭什么不让我发言?我说的都是事实!你不让我说话,我就回去种地!哼!你想排挤我,不让我说话,你还不够格!”
张春桥听了这番话,特别是最后那句,当场就愣住了。要知道这可是政治局会议,平时很少有人说这么刺耳的话,更别提当众让人难堪了。
陈永贵讲完后,现场一片沉默,没人出来缓和气氛。王洪文,那个“四人帮”里的成员,愣在那儿,好一会儿都没憋出一句话来。
邓小平在台上沉默不语。而现场的其他老同志们,内心却暗暗欣喜,对陈永贵的这一举动表示认可。
张春桥独自站在那儿,面对大家,觉得特别丢脸,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,气得不行。
会议最终闹得不欢而散,陈永贵带着一肚子火气离开了现场,临走前还不忘恶狠狠地瞪了那个戴眼镜的家伙一眼,显然心里还是憋着一股气。
此刻,几位政治局委员悄悄走上前,向陈永贵竖起了大拇指。
那时候,大家都巴不得看到"四人帮"倒霉。陈永贵做了大伙儿都想干的事,老同志们心里特别痛快,都佩服他有胆量敢去招惹那些不好惹的人。
陈永贵刚进家门,电话就接二连三地响起来。几位政治局委员纷纷来电,都夸他面对张春桥毫不退让,这份胆识让人佩服。
陈永贵在会议中积攒的怨气总算消散了。
"四人帮"垮台那天,陈永贵格外高兴,他立刻拨通了山西几位领导的电话,把中央解决"四人帮"的喜讯告诉了他们。
1986年3月,陈永贵重病在床。他见到前来探望的老朋友们时说:“我确实犯过错,但我跟‘四人帮'不是一伙的。邓小平同志也认可这一点,我这辈子算是没有遗憾了。”
3月26日,陈永贵在北京去世,享年72岁。国家以副总理级别的待遇为他举办了告别仪式。
